查看原文
其他

云看展 | “风月同天”文物 此刻本该“上海见”

辛酉生 北青艺评 2020-09-06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在疫情最艰难焦灼的时刻,这句印在日本捐赠物资上的词句,让暂时身陷困局的中国人,被浪漫雅致的诗意与温暖的情谊打动。而这句诗也被找到了出处——


上海博物馆展出的《东征传绘卷》(唐招提寺藏)

写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淡海三船是日本奈良时代的作家,他在一千多年前编写了记述鉴真生平的《唐大和上东征传》。文中描述,日本长屋王赠送大唐千件袈裟上,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词句,鉴真被感动,成为他发愿东来的重要缘由,最终完成了传法壮举。


其实,承载两国这段文化渊源的文物与艺术品本应开年在中国展出。上海博物馆自去年12月开始举办的《沧海之虹:唐招提寺鉴真文物与东山魁夷隔扇画展》,展出唐招提寺珍藏5组与鉴真生平活动有关文物、东山魁夷68面隔扇画。另外还有为鉴真大师真身像回国巡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中国佛教协会原主席赵朴初书法作品两件。


《沧海之虹:唐招提寺鉴真文物与东山魁夷隔扇画展》海报


东山魁夷这组作品为唐招题寺中供奉鉴真和尚像的御影堂而作。包括描绘日本风光的《山云》《涛声》,描绘中国风光的《扬州熏风》《桂林月宵》《黄山晓云》,及《瑞光》。这组作品被认为是其艺术的高峰,也是日本现代艺术的高峰。


唐招提寺敕额


这组作品中最后完成的画作《瑞光》,是御影堂中鉴真塑像佛龛一部分,没有来上海展出。展览中有一张《瑞光》画稿。《瑞光》更近于传统日本画,画面中两侧是金碧青绿的山川,中间是蓝色海水,天上飘过几朵祥云,一条法舟自右向左行来,日月交辉同时出现天际。


唐招题寺御影堂内供奉的鉴真和尚像


东山魁夷为鉴真和尚奉献了一组可以为心目所感知的作品,和作为后人的一份敬意。这一次奉献和敬意,也让他攀上艺术的高峰。


唐招题寺御影堂


鉴真和尚像是日本国宝,由鉴真弟子按照鉴真真身制作。东山魁夷非常欣赏这尊雕像,他说雕像给他战栗般的冲击,并引他进入冥想。这组陈列于特定空间的作品,可以视为围绕鉴真的一次主题创作。以鉴真为主题的创作数量众多,在本次展览中就有一件《东征传绘卷》,该作是以淡海三船编写记述鉴真生平的《唐大和上东征传》绘制的连环画式长卷,分段描绘鉴真东渡的主要经历。有鉴真东渡船行海中周遭海怪环绕的场景,也有鉴真到达后在东大寺讲经的场景。


《东征传绘卷》(局部)


怎样区别以往作品,用何种方式诠释主题,东山魁夷经历了漫长的创作过程。1971年接到唐招提寺邀请后,他并未马上着手绘制,而是推掉手边其他工作,在日本国内采风数年,1975年才完成《山云》《涛声》。后应中国邀请,两次到中国采风,1980年完成关于中国的三幅作品。关于创作这组作品的经过,东山魁夷专门写了一本书《通往唐招提寺之路》,讲述他的创作过程,以及他对鉴真、对唐招提寺的理解。


《涛声》 (局部)


东山魁夷的诠释方式不直白,但又切中主题。《涛声》中,海上两丛巨石,其中一丛巨石上生出一棵孤松,松石被海浪拍击,松枝被海风吹弯。《山云》中云霭在遍山青松间穿行。东山魁夷这两幅作品,不特指某一海某一山,是他对日本风景的典型化概括,同时也可看作对鉴真精神的概括。海中松石,如同鉴真东渡的信念,百折而不挠。山中松云,又如鉴真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深远博大。


《山云》(局部)


再看中国题材的三幅作品,选择扬州、黄山、桂林三处风景。这三幅作品都处理成水墨,作为最善于运用色彩的大师,东山魁夷放弃色彩选用水墨,是否可以看做刻意营造一种黑白所呈现的回忆效果。将这些画作放归御影堂,《涛声》《山云》在外室,三幅中国题材作品在内室,环绕鉴真塑像周围,特别是《扬州熏风》在鉴真佛龛正后方。我相信东山魁夷创作时,一定考虑到空间场景。鉴真在这些画作环抱中,仿佛彳亍在瘦西湖畔,看垂柳迎风、孤舟自横,抬头又望见山巅大明寺,一切都是旧时模样,一切都不曾变化。可以说这一内一外两组作品,走出去是鉴真的目的地,退回来是家国山川。


《扬州熏风》(局部)


回顾鉴真一生没有明证到过黄山、桂林。这两处和鉴真久居的扬州一起被东山魁夷选为主题,和前面《涛声》《山云》的概括,都说明他的创作超越狭义上鉴真的生平,而是通过鉴真这个主题从更广阔的视角描写两国风光的大美。两者之美,又是通过鉴真东渡这样的壮举联系起来,进而“美美与共”。


《涛声》展出现场


从对画意的讨论,回到画面本身,东山魁夷这一组作品用色十分纯净。《涛声》《山云》,除去云、浪的白,石的黑,只有绿和蓝,而又不仅是绿和蓝。东山魁夷善于运用颜色,特别是在同一色系和颜色中利用细微差异,产生丰富层次感。如1968年完成以冬日京都夜色为主题的重要作品《年暮》,鳞次的房顶上积满白雪。同样是雪,而整个画面中几乎每一排房屋都白得不同。他用细微的变化,表现因远近明暗不同,雪在人眼中呈现出的不同观感,产生出既真实又富诗意的效果。到为唐招提寺创作时,东山魁夷技法更为醇熟和臻于化境。《山云》中绿与蓝,细微差异呈现出树木远近变化和无尽延伸。《涛声》中绿色渐变,则让观者感受到海浪层叠不息,似乎要冲出画面。三幅中国题材作品,只用墨色深浅变化,便绘出山的体积、云的磅礴,和瘦西湖中氤氲水汽。


东山魁夷以冬日京都夜色为主题的重要作品《年暮》


东山魁夷完成的是隔扇画,日本画最具代表性的品类,而他所采用的技法区别日本传统绘画技法,其中明暗对比、光影关系显然受到西方绘画影响。但同时,这组作品似有若无的淡淡忧伤,又显然具有日本“物哀”审美的特点。东山魁夷曾到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学习艺术。他留学期间正是表现主义在德国狂飙突进时期,表现主义狂放的笔触、对比强烈的色彩、躁动的精神,似乎又都没有出现在他的画面中。《通往唐招提寺之路》中他写到“日本美的特质,即在于大胆引入外来的异质文化,并将其同化于传统风土培育出来的民族美意识之中”。他本人具备这种能力,也追求这种效果。


《桂林月霄》


中国题材三幅画,有向中国水墨画致敬成分,又明显区别于中国水墨画,也区别于留学中国的日本僧人雪舟开创的日本风格水墨画。但中国水墨画淋漓的气象和雪舟等作品中的禅意,在这组作品中却又得到体现。可以说东山魁夷的作品继承日本传统美学精神,借鉴西方绘画技法,参考中国绘画审美,形成日本的、现代的更是其本人的绘画面貌。


《黄山晓云》


我想东山魁夷创作这些作品,不仅是画给当下的观者,也是画给鉴真“看”的。虽然鉴真看不到日本的海浪和群山,也无法回望故乡山川。但他听得到海潮听得到松涛,触得到白云青雾,也嗅得到瘦西湖水的味道。东山魁夷说,“和尚闭合上失明的双目,反而能够以透彻的心目来通观万象的奥秘。”东山魁夷还曾说,“我所画是作为人的心灵象征的风景。我不是在描绘,而是在细语人的心灵。”所以这组作品东山魁夷也一定在制造超越视觉的效果,以达到直指心灵并能够为心目所见的目的。


东山魁夷创作时的场景(网络图片)


 “沧海之虹”是一个跨年大展,我们本应在博物馆去赏析这些美好的艺术品,但突如其来的灾变强行阻断了这一切。在承受和应对这场突变的同时,也让中日两国人民乃至所有人类,都更能深刻理解“风月同天”的真义。


文 | 辛酉生

图片来源 | 上海博物馆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